文/50+整合企劃
面對超高齡社會,市場上對於健康與樂活的需求也逐漸成為關注焦點,而管理的心態也需與時俱進,從宏觀的企業走向微觀的個人。唯有懂得管理自己的體力、腦力與情緒,才有能量經營事業與生活,同時,這也將成為企業永續與個人影響力的根源。而師大樂活EMBA便是在這樣的需求下應運而生。
「50+的你不一定要再去證明什麼,而是思考該如何好好過接下來的人生,」師大樂活EMBA研究講座兼執行長洪聰敏如此說道。作為國內首間提出「樂活」為概念的EMBA,洪聰敏表示它不只是傳統EMBA中所強調的經營管理訓練,更是場融合健康行為、科學運動、創新設計與永續價值的學習旅程。而一群來自餐飲、旅行社、醫護產業,甚或是傳產、科技業等不同領域的學生們齊聚,除了在知識上進行交流,更從跨域整合中找到樂活新契機。對此,師大樂活EMBA從運動、休閒、健康到文創、設計、音樂等領域,傾全校頂尖師資為這群人打造了豐富課程內容,以期能以具策略性與富含規劃的角度,讓樂活不只是口號,而是能真正從個人管理做起的專業學科。
全人健康行為管理:從個人實踐到組織推動的擴散力
「個人身心機能也需被有效管理,並非只有企業組織而已」洪聰敏點出了「全人健康行為管理」課程的核心價值。他表示,這堂課以身體、心智與社交三大軸向為基礎,協助同學建立自我管理的系統性思維。從飲食、睡眠到運動,每一個健康行為都被具體量化與實踐;心智面則聚焦前額葉功能的訓練,幫助延緩老化、增強情緒韌性;而在社交層面上,課程設計小組制與行為紀錄制度,透過彼此回報、互相激勵,讓習慣改變從個人延伸為共學文化。

洪聰敏教授以全人健康行為管理為核心,從習慣養成到情緒韌性,打造身心平衡的永續力。
他更以《衝破慣性》、《原來大腦可以這樣練》兩本著作當成授課教材,協助同學能從跳脫舒適圈開始自我管理,同時為前額葉功能達成良好訓練,有效為思考、記憶甚至是判斷等行為進行刺激與做出決策。而這樣的公式也讓不少來自企業界的同學,帶入到職場上推廣,讓健康樂活的文化不只是個人修煉,更能進一步影響組織管理與營運。
科技與樂活產品設計:不只是創意 更是回應50+真實需求
而師大樂活EMBA研究講座教授相子元,則將樂活理念轉化為創新實踐。在「科技與樂活產品設計」一門課中,帶領學員從生活經驗中找出痛點,進而發展具備市場潛力的產品原型。從改善銀髮族使用經驗的小工具,到結合生活與科技的創新提案,這些學員作品不只進入全國性競賽,更有機會與業界媒合,「包括穿戴式裝置、物聯網設備等都是他們曾經發想過的範疇,」相子元表示,由於50+世代擁有豐富的觀察力與人生歷練,是非常適合進行設計創新的對象,也同步導入永續概念,希望從媒材的選用中為環境盡一份心力。同時,為拓展師大EMBA同學的視野,課程更規劃了「樂活大師講座」,從校內外邀請到產業專家等多元領域講者分享,激發學員跨界靈感,也讓學習歷程充滿開放性與可能性。

相子元教授帶領學員從生活痛點出發,設計符合50+族群需求的樂活創新產品。
運動防護與健康樂活:讓管理不只是職場任務 也是種生活態度
在有了身心管理與創意發想後,師大樂活EMBA教授兼副執行長李恆儒將專業運動訓練與生活保健巧妙結合,以「運動防護與健康樂活」讓同學們透過正確且安全的方式提升身體機能。「保持正確運動習慣,維持良好身體機能,就是樂活與永續的最佳實踐。」因此,在李恆儒教學背後,不只是分享使用滾筒、彈力帶等使用方式,更是無形中把正確觀念播入到學生的腦袋中,並讓他們在自我管理有成效後,蛻變為身邊友人與職場中的最佳代言人。

李恆儒教授將運動防護結合實務研習,強調用對方法打造可持續的身體與行動力。
實作課程之外,李恆儒也開設「管理實務研習」,透過企業參訪與在地探索活動,讓學員走入第一線,觀察台灣與日本的傳產、長照與樂活產業,思考如何結合個人專業與樂活精神,發展創新的商業應用模式。他強調:「學會管理企業之前,先學會管理自己。」透過身體與行動力的強化,讓學員建立健康習慣的同時,也能更具備影響家庭、職場甚至社會的能力,實踐內外兼修的樂活精神。可以見得,在師大樂活EMBA的學習旅程中,師資與課程都圍繞在如何有效在個人身上發揮樂活精神,並以科學化的方式協助同學能正確的管理自我身心健康。洪聰敏表示,唯有個人本體保有健康的身心,才能將管理從個人出發、推己及人,而這也正是師大樂活EMBA想要強調有別於市場上的永續精神與價值。從管理企業到管理自己,從追求績效到實踐健康,師大樂活EMBA為50+族群打造了一條重新定義人生價值的學習路徑,這不僅是一場EMBA課程,更是一場與人生對話、與未來共舞的深度旅程。